80后研究生放弃铁饭碗,摆摊卖手抓饼12年开30多家连锁店

2025-07-18 14:53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21731) 扫描到手机

一天3万多斤面粉,1.5万余张手抓饼,30多家直营店,全国3000多家商超……在青岛,你可能不认识他,但只要吃手抓饼,就很难错过小红帽。今年40岁的刘振江是一名“80后”,2012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2014年,他辞去了事业编铁饭碗摆摊卖手抓饼。凭借科研的劲头,他制作出独家秘方,最多一年挣到50万。随后,他开始进行工厂化制作,开设直营店,在人生另外一条赛道完成了逆袭。7月17日,记者就走进小红帽手抓饼店,采访这位“手抓饼大王”是如何练成的。

辞去铁饭碗,摆摊卖手抓饼

当母亲听说儿子要辞去科研员的事业编,到路边摆摊的时候,召集了所有的亲戚来劝说。“我用了十个月,才说服母亲。”从小勤奋好学的刘振江,一直是全村人的骄傲。

在他小时候,父亲过世,母亲一个人把他拉扯到。上学的时候,他一路考进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后顺利读研,此后又进入科研院校工作。在母亲眼里,这就是一辈子的铁饭碗。只要好好干,这辈子有着落了。

“内心还是有些不安分,想闯一闯做点事情,也想有更好的收入。”刘振江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一个朋友说卖手抓饼比较挣钱。于是,他下定决心辞职,从老家烟台来到青岛摆摊。

此时,他刚工作没多久,手里满打满算也就1万元。他用这笔钱去拜师学艺,购买各类设备,最后只剩下500元。推着一辆三轮车,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第一个月就瘦了30多斤,站着都能睡着。”刘振江说,当时母亲嘴上说不管了,后来还是坐车来看望一下。到车站的时候,母亲愣是没认出来瘦了一圈的儿子。

“刚开始租了一个摊位,每天销售额不高。”刘振江一度怀疑过自己,但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决定无论如何也要闯出一条路来。

“科研”攻克手抓饼 ,一天卖出1.5万余张大饼

“大家平时很忙,对于面食的需求很大,而且市场上品质不一,这个就是市场。”刘振江说,他拿出来做科研的势头。从市场上买来所有的手抓饼进行研究,然后分析面粉、水、湿度等各种因素产生的影响。

最终,经过三年的研究,他终于摸索出一条自己的经验。“肯定是要用好料,工艺也很重要。”他攻克了技艺关以后,很快凭借过硬的口味,在路边小吃摊上成了网红产品。2016年,他自己独立摆摊的第三年,已经做到了年收入超50万。

有个商超的经理路过,买了一份手抓饼觉着很不错。过了几天,这个经理就跑过来询问,能不能给他们供应手抓饼。“用了一个月后,口碑非常好,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刘振江说,很快他的手抓饼成了青岛不少商超的抢手货。

2017年,他开始建立工厂,专注做供应商,提供半成品。“现在全国大概3000多家门店。”刘振江说,东北、新疆、海南等等,全国各省(区)都有他们的踪迹。而且,这两年销售规模都在翻倍增长。

目前来说,他们一天能卖出3万多斤面粉,也就是1.5万多张大饼。这还不包括其他的饼类。

开启30多家直营店,一个门店年收入二三十万

“前几年,我专注于做供应链,小的门店都交给员工去做了,有一些还承包出去了。”刘振江说,但是有些门店生意好,有些门店生意惨淡。

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技术,为啥相差这么大?他开始到各家门店进行调研,发现从门店的规划、具体的制作上,都存在差别。“即便有再好的材料,最后一个环节做不好,也没有市场。”刘镇江说,他开始将这些门店收归直营。从选址、装修到后期的加工,他们全部进行统一管理。

“品质上来了,销路也就多了,我们做供应商也能多赚钱。”刘振江说,目前他们在青岛、烟台以及临沂开设了30多家直营店。这些店里,大部分以夫妻为主。一般情况下,两口子一年能挣一二十万,最高的能挣四五十万。很多人都是外地打工,这给了他们一个好的收入,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地方之一。

“只有好产品才有好市场。”刘振江说,他们面粉、水、油等原材料上不停地研究,提升品质。同时,他们也在扩展油条、油饼等新品种,希望未来能让更多人吃上健康的面食。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