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红岛蛤蜊上岸记:渔民浪里踩两三米铁高跷,一潮水能捞五千斤

2025-04-11 09:42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32477) 扫描到手机

棉裤外面套上潜水衣,双脚踩着两米多高跷,三人一组拖着水泵将蛤蜊冲进网兜……这是在胶州湾捞蛤蜊最传统的技艺,一副高跷用铁做成,重达30斤。他们必须赶在最低潮的2个小时里工作,一次能捞五千斤左右。渔民需要在浪涌里保持平衡,堪称“海上杂技”,从业人数从高峰的几百人到如今只剩下二十多人。4月9日,记者跟随渔民一同出海,探访他们是如何在海浪里如履平地将鲜美的蛤蜊打捞上岸。

脚踩三十斤高跷

赶在落潮时下海

4月9日凌晨5时许,记者来到城阳区金龙休闲码头。天还未亮,渔民早已摸黑起床。出海捞蛤蜊要赶在落潮时间,每天会往后延迟45分钟左右,这就是渔民常说的“赶潮水”。

当天低潮在7点30分到9点30分之间,他们需要提前赶到海区做好准备,跟潮水抢时间。客户需要5000斤左右,3个人就能完成任务。

等了十几分钟,渔船开始往养殖区开去。海上的气温仍然很低,需要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因为起得太早,干活的渔民都找地方继续休息。

航行了40分钟左右,渔船来到跨海大桥附近。底部属于沙地,是放养蛤蜊的最佳栖息地。涨潮时,海水能达到七八米。即便退潮,海水也有两三米。这么深的水里,如何捞蛤蜊?渔民拿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铁高跷。

“很多人看到我们在海里干活,水也就到腰部,误以为这里很浅。”今年54岁的渔民刘兴广说,这是胶州湾捞蛤蜊的传统技艺。高跷的底部是一个圆形铁饼,防止扎进沙里拔不出来。最上边是一个镂空的铁靴,两侧用布固定在腿上。每天潮水消退的程度不同,高跷也可以调节,最高可以到三米。

一副高跷加起来三十斤左右,即便有浮力,在水里走起来也很吃力。“海里浪涌大,木制的容易倒。”刘兴广说,对于他们这些挖蛤蜊的人而言,这算是基本功。刚开始,他们都要在地面上学。“学得快五六天,学得慢可能要一个月。”刘兴广说,他干了20多年,已经熟练到如履平地了。

为了保持稳定,他们一般让海水保持在腰部以上。这样就不会太闷,工作起来更轻松。当天,海水退潮比较小,他们把高跷调到了两米左右。“在最前方拉水泵的人要用力,要调得高一点。”刘兴广说,一次退潮能工作两个小时。开始涨潮后,风浪变大站不稳,所以他们都会抓紧时间工作。

三人一组分工明确

两个小时捞了约五千斤

渔船刚一停下,渔民就开始做准备。他们用船上的吊车,将大马力的发动机和水泵放到浮漂上。随后,他们将直径近3米的橡皮圈放到海里,中间铺上了网兜。从海底捞上来的蛤蜊,就放在这里。

穿上铁高跷下海

上午7时30分左右,海水降到两米多,三人准备下海。每天的上货量根据客户要求,当天要捕捞五千斤左右。

虽然气温开始回升,海水依然冰冷刺骨。下海之前,他们穿上棉服,外面套一层潜水衣。“潜水衣容易划破,还得再套一层毛衣。”刘兴广说,如果漏水的话很快容易失温,就没法干活了。

衣服穿好以后,他们穿上两米的高跷,三人陆续跳进海里。记者看到,捞蛤蜊的原理其实不复杂。一个人拖着水泵在前边走,产生的高速水流将海底的蛤蜊冲起来。后面是一个网兜,将砂石过滤出来。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后边两人就把蛤蜊放到橡胶圈里。

三人在海里分工明确,像耕地一样在海里工作。“根据养殖密度的不同,速度也不一样。”刘兴广说,刚捕捞的这片海域属于自生苗,密度不算太大。三个人在海里忙活了一个小时,才将后方的网兜存满。

他们返回渔船后,又拖着另一网兜去捕捞。一直忙活到上午9点30分左右,两个网兜才存满。三个人脱下高跷,返回到船上。“差不多五千斤,还得进行分拣。”刘兴广说,刚捞上来的有很多蛤蜊皮,他们需要在船上分拣好。

蛤蜊分拣靠洗“泥水澡”

技艺全靠多年经验

海里忙活了两个小时后,三人上船简单吃了一点早饭。“分拣也是个体力活,要不然扛不住。”刘兴广说,海里浪涌很大,踩高跷站稳就很消耗体力,比在岸上干活累好几倍。

刚捞上来的蛤蜊,有一些已经死掉,需要进行分拣。三人上船简单吃了一点饭后,便准备洗蛤蜊专用的泥水。

调制泥浆

记者看到,船里放着一个长方形的大铁箱。三人将船头的泥沙放进去,然后倒入海水,搅拌成泥浆。

“活蛤蜊在泥水里无法呼吸,会浮在上面,死的蛤蜊就会沉在底部。”刘兴广说,这是渔民多年来总结出来的土办法,非常有效果。泥沙和海水的比例都是根据日常经验总结出来的。在泥浆里,蛤蜊是不开口的,根本不用担心会进去泥沙。

泥浆淘洗蛤蜊

泥浆淘洗蛤蜊

分拣完以后,他们将鲜活的蛤蜊放到统一的网兜里,然后用海水进行清洗。这样,新鲜的蛤蜊就上岸了。不过,这只是最简单的初拣。上岸以后,蛤蜊到工厂里还会再次进行清洗,才会上市销售。

记者了解到,进入4月份以后,红岛蛤蜊开始大量上市,每天超过十万斤。进入5月份以后,红岛蛤蜊进入高峰期,每天能到20万斤左右,一直持续到10月份。

最后一批高跷挖蛤蜊人

一年忙活八个月收入十来万

“一年能干八个月左右,差不多能挣十万。”今年54岁的刘兴广说,他们过完年以后,从正月份就开始下海捕捞。最冷的时候,海里还有冰。即便穿着棉衣,身体也被冻得冰凉。海风吹在脸上,如同冰刀一样。到了夏天,太阳又晒得很难受。而且,根据潮汐变化,他们有时还要戴着头灯晚上干。

“太苦太累,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干。”刘兴广说,他从1997年就来青岛捞蛤蜊,三人一起合作了二十多年。刚开始,从事这个职业的有几百人,现在也就20多个人。他们这些人基本上超过五十岁,最年轻的也四十多岁。

穿三十斤的铁高跷海里行走,不仅靠体力,也考验技巧。“现在会的人不多。”刘兴广说,为了方便站稳,他们都将海水控制在腰部范围。外人看起来,经常误以为水很浅。“当时有人拿竹竿一试,才发现有两三米深。”刘兴广说,再过几年就干不动了,他们也要转行。这一项传统的捕捞技术,可能慢慢就成为一种记忆。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