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科技赋能让土豆变“金豆”
“你看这叶片颜色,浓绿发亮,按这长势,亩产超5000斤没有问题!”7月15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的马铃薯田里,种植户张存福蹲下身,指尖拂过叶片,眼里满是期待。
7月的马营乡,山风带着凉意掠过田野,连片的马铃薯田正铺展着深绿的波浪。垄间的叶片尽情舒展,地下的薯块在土壤里悄悄膨大。在不远处的种薯基地里,一位技术员正用测土仪检查土壤墒情,“2800米的海拔,昼夜温差大,脱毒种薯在这里长得特别好。”拨开垄间的土,地下圆滚滚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无斑。
当地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记者了解到,通过青海昆仑种业和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的新品种与精准施肥技术,结合当地土壤优势,马营乡马铃薯亩产量连年攀升。特别是脱毒马铃薯种薯技术的应用,更确保了马铃薯品质与产量的双提升。
今年,马营乡采用“机械+人工”种植模式,高效利用闲置土地,既减少了人力成本,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过去靠人工弯腰弓背,如果有1000亩(66.67公顷)地,得除半个月草,现在机械开道、人工补漏,三天就大功告成。”农机手赵师傅驾驶着除草机驶过,轮辙间的杂草被连根拔起,道出了现代农业的高效。
站在田埂上,村民们心里的生态账越算越清。倒茬轮作的田块,明年能复耕,通过这种轮作、倒茬模式改善的土壤,将延长农田生命周期,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你闻这土味儿,多新鲜!”技术人员蹲在田里,抓起一把土壤说,“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年比一年高,这才是能传代的家业。”
算完生态账,再算经济账。马营乡粉条加工厂的车间里,蒸汽腾腾。52岁的李桂兰站在漏粉机旁,看着淀粉糊顺着筛孔漏成丝,落入沸水泛起白花。“天再热也值!每月3200元工资揣兜里,孙子的学费、家里的开销都不愁了。”虽然李桂兰的额头沁满汗珠,但眼里却亮闪闪的。
这个年消化鲜薯1000吨的加工厂的流水线是村民的“增收线”。“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闭环链条,让产业链上的每个人都有奔头。该厂每年帮村民代销近400吨的马铃薯,每吨比市场价高出600元。从田间采挖的鲜薯运进车间,转眼变成粉条、淀粉,再打包发往各地。土地入股分租金、车间务工挣薪金、产品代销得现金,三笔收入让村民们的“钱袋子”在盛夏就鼓了起来。
有家门口的产业,更有向外开拓的市场。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崛起,马营乡依托高海拔冷凉区优势,打造种薯品牌,种薯不仅走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更在中亚市场吉尔吉斯斯坦打响名气——年出口千吨,产值突破800万元。
夕阳西下,给马铃薯田镀上金边。垄间的叶片还在收集最后一缕阳光,这盛夏里的每一片叶、每一根粉条、每一颗薯块,孕育着马营乡丰收的希望。
- 加“数”赋能 扬帆启航│2025年服贸会青岛展区即将亮相 37家龙头企业参展 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青岛方案”
- 高密市创新课后延时服务机制,赋能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 海上新山东 | 科技赋能盐碱地 一尾虾撬动千亿产业链
- 恒丰银行潍坊分行携手潍坊奎文区金融 协会开展贷款产品宣讲活动 精准赋能企业与民众
- 大V集结赋能文旅!聚流量之力,探山海之美
- 中国人寿以数据为种、科技为犁,深耕服务沃土,以科技业务践行人民性
- 青岛科技大学2025年招生11055人
- 青岛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珠海中队:以“党建红”赋能“执法蓝” 推动城市管理提质增效
- 青岛银行半年报折射韧性成长“密码” 铸造差异化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添翼赋能”
- 让“鲁字号”农产品破壁出圈!齐鲁农超搭台赋能形成品牌集聚,农产品溢价空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