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叨叨|为何禁止“零添加”宣传?新版食品标签,你读懂了么?

2025-05-09 15:30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32438) 扫描到手机

近年来,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更加注重食品标签,挑选符合自身需求的食品。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营养健康、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行业生产和强化监管效能为目标,对食品标签的多项标示要求进行了全面优化和升级。新标准给食品企业设置了两年过渡期,将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

此次食品标签国家标准的修订,距离上一次更新已经过去14年,这不仅将对食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也关系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零添加”“不添加”误导消费者

目前市场上形形色色的“零添加”食品,是否真的除原(辅、配)料外“啥都没有”,新标准为何要引导食品企业齐声对“零添加”说“不”呢?

长期以来,“零添加”“不添加”类营销话术在食品领域泛滥,焙烤产品尤甚。面包、蛋糕、饼干、糖果等商品在包装上大肆宣称“不添加蔗糖”“不含防腐剂”,容易给消费者留下“更健康”“更安全”的印象。截至目前,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看到,宣称“不添加”“零添加”的面包、果冻、饼干等仍在售卖。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原料本身可能含有天然糖分、脂肪等,或者企业在强调“不添加某一类物质”的同时,使用了其他种类的食品添加剂。比如,标称“不添加蔗糖”的果料面包或糕点,虽然生产过程中未额外添加蔗糖,但果干中含有大量果糖和葡萄糖,总糖量并未因此降低。这种标签标注容易误导消费者,对糖尿病患者、控糖人群等特殊群体构成潜在风险。所以,“零添加”并非消费者理解的不含添加物,“零蔗糖”也并非真的没有糖。此外,不同品牌或品类对“零添加”定义也有不同。实际上,禁止类似用语,正是为了让消费者准确理解食品成分,科学自主选择,避免因标签宣传而忽略食品本身的真实属性。

八成消费者认为配料越少越健康

业内人士分析,从行业特性来看,焙烤食品、糖制品在生产过程中本身就高度依赖多种配料。比如,某款小面包,其配料表上的内容包括面粉、乳制品、糖类、油脂及各类添加剂。实际上,为了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提升风味,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在焙烤行业普遍存在且具有必要性。发酵剂、膨松剂、乳化剂、保湿剂等,都是生产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成分。

记者进行小范围调查后发现,八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配料表上的内容越少越好,越少代表越健康。这就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不添加”“健康纯净”的食品;另一方面,产品特性又决定了食品企业流水线上生产出完全“零添加”的食品几乎不现实。在此情况下,部分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通过文字技巧与模糊表达催生出大量似是而非的“健康概念”,这也导致近年来食品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标签宣传的整治力度。

新版食品标签,你读懂了么?

数字标签让消费者更易获取食品信息

新版食品标签通则中,对预包装食品的定义为“预先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容器中的食品”。根据定义,预包装食品包括拆袋即食的各种零食糕点,也包括需要加热处理的各类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以及调味品,还包括矿泉水、果汁、牛奶等各种饮料。

和2011年版食品标签通则相比,新标签通则还新增了“也包括预先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以计量方式销售的食品”的表述。

然而,随着食品标签信息的增多,一些中小尺寸的预包装食品受版面限制,会出现标签字号偏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获取食品信息带来不便。为此,新版食品标签通则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标签符合通则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额外添加二维码形式的数字标签。消费者挑选食品时,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数字标签,就可以获取食品标签信息,甚至还可将字号放大或者选择语音识读。数字标签还可以附带讲解视频,方便各年龄段和有特定需求的消费者深入了解食品信息。

目前,新版食品标签通则对数字标签并不作强制性要求,只是鼓励企业使用。

保质期到期日不用再自己算

几乎每位消费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判断一件预包装食品是否过期或者即将过期,先要从包装上翻找到“生产日期”再找到“保质期”,然后还要掰着指头算一算。

此前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只规定预包装食品必须标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新版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要求企业应按照年、月、日的顺序清晰标示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到期日。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食品标签通则还规定,允许一些预包装食品只标示保质期到期日和保质期,而不用再标生产日期。包括包装物或包装容器最大表面面积不大于20平方厘米和保质期6个月及以上的预包装食品。

发现家里的预包装食物刚过质保期几天或一两周,是继续食用还是扔掉,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件让一些消费者纠结的事情。为指导消费者在购买食品后安全合理地食用食品,新版食品标签通则提出了“消费保存期”这一新概念,建议生产企业可根据食品特点及工艺标示消费保存期,作为食品在食品标签标明的贮存条件下的最后食用日期,也就是建议消费者不要再吃的最后期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食品的保质期是基于最严格的食品安全以及最佳口味、营养等考量确定,并为确保食品安全预留了安全食用期。在符合贮存条件的情况下,即使某种预包装食品超出了保质期,但仍在预留的安全食用期内,通常情况下只是口味或营养有所下降。因此,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因不愿浪费食物而吃掉这些食品。消费保存期为这部分消费者划出一条“警示线”。

强制标示致敏物质体贴特殊人群

此次食品标签通则的修订也特别注重照顾对食品有着特殊需求的部分消费人群。

有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食物过敏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食物过敏不仅影响过敏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而预防食物过敏的核心在于阻断过敏者与含有致敏物质食品的接触。

新版食品标签通则强制要求食品生产企业标示八大类致敏物质信息。新版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当预包装食品使用含有麸质的谷物(小麦、黑麦、大麦、燕麦等)、甲壳纲类(虾、蟹等)、鱼类、蛋类、花生、大豆、乳、坚果八大类食品及其制品作为食品配料时,需要在配料表中以加粗、下划线等方式强调,或在配料表下方通过致敏物质提示语,提示食品中含有的致敏物质。今后,有相应过敏史的消费者在选购食物时能更快捷地排查配料中是否含有自己不能接触的致敏物质。

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只要食品配料表里没有这八大类物质就不会过敏。食物过敏原种类繁多,每个人对不同物质的过敏反应也存在差异,即使标签里没有标示这八大类常见致敏物质,也不等同于无敏食品。目前全世界也并不存在绝对的无敏食品。

对八大类以外的致敏物质以及在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如共用生产车间、生产线等)可能带入食品的致敏物质,新版食品标签通则只是鼓励企业加以标示,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判断。

“零添加”等用语将被禁用

此次食品标签通则修订对食品行业以及消费者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还是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不使用”“零添加”及其同义语等词汇。

“零添加”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本质上是一种焦虑营销。目前一些产品滥用“不添加”“零添加”,不仅严重误导和干扰消费者选择,而且形成不公平竞争,造成对一些食品配料的污名化,甚至伤害到整个食品行业。

当前许多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可以理解,但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到今天,市面上绝大多数食品的生产加工都不可能完全脱离食品添加剂。目前国家监管部门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只要是合规使用并不会有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此完全可以放心。

新版食品标签通则还对于“无”“不含”等词汇及其同义语的使用进行了限制,不仅要求使用这类词汇时,其相应配料或成分含量应为“0”,而且明确规定不得用于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